“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
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
十年,对于人一生似长似短。长到3650天,短到回忆一刻的距离。
对于每个人,从大学实习到十年的职业工作,回望过去犹如历历在目,酸甜苦辣,常常只有夜深人静时分,一个人在角落默默流泪。
风控人的十年,会是怎样的十年?
NO.1少年
回想起刚毕业时独自拖着行李箱来到A市的场景,仿佛依稀就在昨天。
我并没有985或者211院校的光环,更没有海外求学的经历,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本科毕业生。但是我很幸运的在毕业季校招中拿到了XX银行信用卡中心审核岗的offer,并毅然决然的选择远离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这么一个果断又简单的决定,造就了我与金融行业的不解之缘。
经过约1个月的系统培训与上岗实操,我基本掌握了审核岗位的基础知识,包括行职业编码规则、审核操作决策树、欺诈风险场景与甄别、企业三方认证方法、各行业标准问题库、紧急个案处理、金融行业法规要求等。
接下来在导师的协助下开始了独立作业,2年的工作不断帮助我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于是我渐渐的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为什么需要做审核?审核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定位是什么?完成信用卡的批核全流程是什么样的…….
受到好奇心的驱使,我开始使用空闲时间去找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在一次巧合下了解到“量化风险”的概念,这四个字让我激动不已,它高大上、有技术感、贴合业务、还具有挑战性。我仿佛找到了我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于是我开始了解量化风险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要求。长期的一线作业帮我积累了足够的业务经验,但是在技能要求上我还差了很远。于是,我开始自学SQL语言,也学习过一些网上的教程(说实话,当初的网上教程实在不咋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没错,在卡中心岗位的内部招聘中,我顺利的拿到了转岗后台的offer,开始从事一些数据分析的工作,但是此时的数据分析还没有携带很多的风险业务属性,但是我却向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经过一段新岗位的积累后,行业迎来了消费信贷发展的大高潮,各种互金、消金、小贷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这波浪潮下,我选择了离开卡中心,来到一家创业公司,拿到了我心仪的offer,开始了我的金融数据分析师的进阶之路。
在回顾这段经历时候,我特别感谢我的好奇心,是它帮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也特别感谢在互联网上分享知识的大牛们,是他们给了我学习新技能的途径。
职业“少年时期”的我,经过一些积累,开始厚积薄发。
NO.2成长的“我”
真正开始从事数据风控岗位后,前两年的风险管理意识和分析能力会迅速积累,当然,前两年也是异常痛苦。
在这里,我们从事数据风控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工作重点以风险策略为主,另一条是主要做数据报表开发分析与建模。不论以哪种方式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对我们所有人最初期的要求一定是迅速熟悉风控业务数据字典与对应数据表,公司目前主要金融产品与其对应的进件流程,模拟产品申请进件等。
简而言之一句话,熟悉业务!
1、数据条线
如果最初以DA(数据分析岗)开始风控工作,DA的工作主要分成数仓建设、报表落地。
其中,对于数仓建设,如果公司有BI部门,DA主要负责主导并提出数据集市/数据仓库的开发需求,由BI完成数据集市或数据仓库的建设和维护。
对于一些日常定时报表系统的开发,比如风控日报、周报、月报,以及一些类似1-4期逾期表、周报拒绝原因数据表、CUTOFFID优化数据等,主要由风控DA完成。
在做风控DA的第一年,根据业务需求使用SQL做各种中间过程数据表、不断优化中间表的代码,这个过程是重复且枯燥的,但是会快速促进自己SQL编写能力,以及对业务风险的理解。
公司金融产品的底层数据有哪些,日常风险监控指标有哪些,产品或渠道最近有哪些调整变动,等等这些往往最先被DA察觉。且因为DA每天都在建新表、优化旧表,日复一日的作业对于DA的数据敏感度会与日俱增,甚至风控系统出现一些Bug的时候,DA常比其他风控人优先察觉。风控复杂的workflow,DA也比他人更清楚。
提醒:在第一年,熟练SQL的DA比不熟练的简直轻松太多。
第二年开始,DA除了继续不断开发、优化数据集市外,会开始做一些专项风险分析,通过一些统计分析软件比如SAS、Python开发一些业务分析报表,这么一做,往往可能是3-5年的时间积累。
这里的业务分析报表与第一年做的数据集市中间表不是一个概念。
对比上图示例能明显感受到,中间表是一些临时或长期Job(任务)需要调用时创建的数据表,大部分中间表是没有复杂统计逻辑的;对于业务分析报表,是在中间表的基础上,根据业务分析需要建立的完善体系分析报表系统,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MIS、PQR。
当DA开始接触业务分析报表时,除了统计分析软件的熟练使用外,业务分析报表体系长什么样,如何设计又是一个新挑战。
就以PQR报表体系里的TTD为例说明,标准的TTD如下图
但合格的DA在设计报表TTD时,一定会根据公司业务形态,希望报表呈现出的指标结果来做一些TTD结构变形,比如优化后的一种TTD是长这样的
DA所做的业务分析报表系统会根据业务风险监控需要不断完善,整个报表体系会越来越庞大复杂,就以当初我负责的PQR报表系统建设里的TTD为例,一开始的TTD还是类标准化产品,一周后业务需要增加「公司纬度」,第二周要增加「周监控」的颗粒度,第三周要增加「服务贷商户体系」…
提醒:在设计构建业务分析报表系统的几年内,熟练统计分析软件的DA比不熟练的简直轻松太多。
正如上面我提到的,随着公司业务在不断发展,报表系统也会变的越来越复杂,自然而然,监控与专项分析的任务也落在成熟的DA身上。
对于“久经战场”的成熟DA,逐渐开始接触各种风险分析、风险预测、资产质量分析预测等富有挑战的任务。尤其是资产组合管理与预测,这项细分线条对于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核心任务,汇报对象往往是公司CRO(时间久了,自己也有希望成为一名CRO)。
如果说谁能第一时间发现业务风险的变化并指出风险变化的牵连指标和内在联系,我相信没有人能赢得过一名资深风控DA。
在经历前5年的DA职业生涯后,有一些DA会疲劳自己日常分析工作,希望向模型或者策略方向拓展。
模型岗位仍以数据为核心,与DA不同的是,Modeler的关注面局限但深度,对于特征的构造、算法的理解应用是让初尝模型的DA最难突破的。
DA成长为一名合格的Modeler,一转眼可能又是3-5年时光。
2、策略条线
如果最初以SA(策略分析岗)开始风控工作,SA的工作主要分为指标监控、策略调优及分析、外部数据测试、策略部署等。
首先,SA一定要先熟悉各类风险指标,无论在哪个环节,做什么策略最终的目标都是好的资产质量。
风险指标是资产质量的唯一代言人,所以它相当于风险从业人员的“方言”,学好行话能帮助你在行业内跨岗位沟通。
常用的风险指标有Coincident 系列,Lagged 系列,Vintage,FPD,Flow Rate等。
提醒:风险指标易学难精,在前期能独立计算指标很重要,能为后续解读指标打下坚实基础,指标的业务解读能力将是策略分析师职业发展上的一大瓶颈。
其次,要具备独立的策略部署能力,更易懂的意思就是使用决策引擎工具。
策略部署虽然说是一个创造性相对较少的工作,但是它是唯一一个能接触线上策略全貌的事项。在策略部署的过程中我们能很快的熟悉整体策略设计思路和策略细节,能帮助建立策略体系的宏观意识。
策略部署,即是基石,又是捷径!
外部数据的接入和测试也是SA很重要的工作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外部数据的接入和测试就像是做饭前的“淘米”过程,不仅能帮你洗掉一些食材里的杂质,更能让你对策略大宴上可以使用的食材了如指掌。
以上就是SA需要苦练的内功,只有内功深厚才能做好策略分析和调优,当然好的数据分析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对于策略分析和调优,大家最关注的这一环是需要通过不断接受 “分析调优-市场验证-反思” 这个过程来成长的。只有累计经历的场景越多,策略经验才会越丰富。多场景的策略分析和调优是需要用时间来积累的,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这也许也是为什么做风险里有一句俗话:失败10次的CRO比仅成功过一次的CRO更有市场价值。
提醒:成体系的策略调优方法能帮助更快的积累经验,策略经验是策略分析师职业发展上的另一大瓶颈。
策略分析师的核心是作为业务和风险数据的桥梁,能寻找风险数据变化后的解决方案,也能通过当前风险数据的走向对未来进行预测,提前给出业务相应的建议。
策略分析之路,一晃眼就走过一个十年。
NO.3“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
历经十年的磨练,仿佛每一位风控人对于市面主流金融产品、数据分析方法模型、风险管理流程都了然于胸,局限的数据和风险不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宏观政策、行业发展水平,甚至几个微信群里的互动都比在公司做几组数据看起来更有价值。
这个时候,参照行业标准水平,多分析行业报告,更多竞对分析往往是老风控人多花心思关注的方向。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在采购风控系统时要比对同行竞对或比自己公司更优秀机构的系统选择方向。如果你不知道系统厂商的内外报价、最新产品、同行产品采购调研数据,甚至系统产品在实际业务使用中会出现那些“坑”,那我认为这一次产品采购其实对于公司层面是有一定必然损失。
往往上述提到的信息并不能在公司内部得到,更多需要与外部环境做交流,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初入风控的新手们发现,一些老风控人每天都会固定在几个微信群里冒泡吹水的原因,一来释放工作压力,二来维持社会关系,三来互换信息。
十年的风控人,除了关注自家公司产品风险外,企业风险、市场风险甚至人际关系风险都在老风控人的敏感线内。
新人们可能会想,是不是十年的风控人已经变得“油腻”?
其实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十年转眼即逝,尤其是在金融科技快速更迭的现在,十年,可能会经历一个行业的兴衰,尽管“朝代更迭”,但对风险的谨慎、职业的底线,行业的向往,未来的期待,是每一位风控人心里不言而喻的那片海。
再多的十年,“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
写给自己,也献给每一位风控人,加油!